前不久举行的市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完善融合创新生态,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
这两年,南京生态环境部门持续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各种新装备、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美丽南京建设迈出新步伐。近日,记者探访玄武、江宁、浦口等地,看这些科技利器如何守护碧水蓝天。
智能采样:无人机起飞到降落仅用时4分52秒
“准备完毕,可以起飞!”6月23日上午10时,在江宁区百家湖岸边,一架搭载采水设备的无人机以13米/秒的速度飞向湖面预定采样点。借助高清图传系统的实时画面,智能采样器精准释放,垂直探入预定深度水体,完成无接触式样本捕获——整个过程仅用时4分52秒。
岸边现场人员对水样进行快速检测后,封装好的水样封存至恒温样品冷藏箱,并由无人机搭载飞往约3公里外的江宁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从起飞到降落仅用时5分45秒。
这是南京运用“低空经济”赋能应急监测的一次创新探索。“传统水体采样通常需要人工进行,操作不仅耗时,还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采样结果的准确性难以保证。”江宁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负责人介绍,如今,无人机搭载的水质采样定制功能单元为环境监测插上“翅膀”,其配备高清镜头和水质采集模块,具有快速响应、高效侦察、精准采样和高效传输的优势,“下一步,我们计划把水质监测经验扩展至水源地保护区日常巡查、无人机走航监测、生态空间保护区巡查等更多领域。”
记者走访发现,这两年,随着环境监测需求的不断增长,南京“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也得到进一步扩展。在浦口区,全市首个“生态环境低空监管平台”近日上线,该平台包括生态环境一张图、低空监控、任务规划、智能报告、问题分析等功能,形成监测、调度、巡检、识别、报告的全自动化流程,实现环境问题“秒级预警—分钟响应—全链闭环”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
精准执法:“智慧大脑”对企业实现“无事不扰”
“嘀!”刷卡进入,扫描装备编码,便可以实现“自助式”执法装备借用、归还。在南京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装备库内,从水污染物快速检测仪到多参数气体检测仪、热成像无人机等智能执法装备,足足有上百件。
让环境执法更优、更智慧,南京的探索远不止这些。6月24日上午,在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生态环境执法指挥调度中心,一面数字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全市大气、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企业排口废气、废水排放,重型柴油车废气排放等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也被“一网打尽”。
“这个智慧平台就是我们执法人员的‘智慧大脑’。你看,重点企业在线监测数据一目了然,数据异常平台会自动预警,我们可以立即联系企业环保专员。”南京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综合支队副支队长李海民通过操作平台,某石化企业的排放在线数据立即跳了出来,轻点鼠标还能立即和企业环保专员隔“屏”对话。
据介绍,目前南京市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与精准执法平台设有大气环境、水环境、环境执法、指挥调度等多个板块,对全市113处空气站点、42处水质站点、11处水源地保护区、3976家排污单位、235个加油站、102家机动车检测机构、3.6万辆重型柴油车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控。随着大数据在执法应用中的持续深化,现场执法频次逐年下降。
“以前我们执法人员前往现场取证一般要去三四次,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一名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如今有了智慧平台助力非现场执法取证,在平台上通过数据库将需要的线索、证据一次性收集,经审核后移交给地方点位,执法人员至多只需前往现场一次进行核实、查漏补缺即可,实现精准执法和‘不打扰执法’。”
环评审批:AI自动解析生成“浓缩版”材料
昨天上午,刚坐上工位,玄武生态环境局环评科的工作人员就打开电脑,将11份加油站排污许可证材料上传至智能初审工具,随后前往企业开展帮扶指导。回到办公室后,11份经智能初审工具自动完成解析的“浓缩版”材料已安静地躺在电脑桌面上。启动工具,随着数据流快速滚动,一份份有关加油站排污许可证完成了智能初审。
这一场景,正是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玄武生态环境局打造的排污许可智能初审工具的落地应用。“以前,上百页甚至数百页的排污许可证副本材料需要逐项核对,现在通过智能工具自动简化与浓缩,集成了排污许可证的关键信息。所有排放限值、监测频次都清晰标注在数字表单里,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据介绍,目前除了加油站排污许可证之外,智能初审工具已广泛应用于南京各类工业企业等排污许可管理场景,推动形成“智能化审核+精准化监管”的生态环境管理新模式。根据高淳区、玄武区的试点反馈,提升排污许可证审核工作效率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