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京信息

    探索生态修复与碳汇结合新路径 我市首个“碳汇林”基地落户三山矶畔
    发布时间:2024-05-16 09:13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昨天是全国低碳日。由市生态环境局主办,雨花台生态环境局、板桥街道三山社区和梅山钢铁公司共同承办的“全国低碳日”主题宣传活动在三山矶畔举行。现场,我市首个“碳汇林”基地正式揭牌,近百人挥锹植树,种下一片绿色。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目标承诺。有规划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可大幅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碳汇林”就是以固碳为目的建造的树林,各团体组织、企业、市民个人可以通过捐赠碳汇资金或直接植树造林,来消除自己的“碳足迹”。科学研究表明,树木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当天上午,大家迎着朝阳栽树正苗、挥锹培土、整培浇水、踩土定植,联合植下首批“碳汇林”苗木,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据介绍,此次种下的20棵树苗,均为梅山钢铁公司所购,3到5年内成活率达95%以上,一棵树大约一年可吸收8公斤—18公斤二氧化碳。

    “政府引导、企业主动、社区参与,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三方共建‘碳汇林’的方式,积极探索生态修复与碳汇结合的新路径。”雨花台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今后相关碳排放企业及其他有污染排放的单位,可通过栽种绿植的方式在“碳汇林”基地进行替代性生态修复,“这样也能让他们深刻意识到主体责任,更好地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

    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碳减排所工程师张贵驰认为,该基地的建成揭牌,有利于将碳汇功能和生态修复目的相结合,将惩处违法犯罪和生态补偿相结合,积极引导生态“破坏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从而构建多方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活动中,一支由环保系统、梅山钢铁、三山社区20名代表组成的低碳减排志愿者队伍正式成立,将通过进社区、进工厂、进校园等方式宣传低碳理念、科普低碳知识、监督低碳生产、倡导低碳生活。

    此外,当天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5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