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改革进行时 奋楫者说

    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锚定改革目标 扎实推进“四个转变” 持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发布时间:2024-08-15 20:05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如何拿出排头兵的姿态和探路者的担当,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在新征程上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此,南京广电集团推出《改革进行时•奋楫者说》特别策划,邀请江北新区党工委、各区区委以及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走进演播室,谈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感悟体会、思路举措。

    走进本期《改革进行时•奋楫者说》演播室的嘉宾是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于茂高。

    于茂高表示:到2023年底,全市建成区面积达901平方公里,建成13条过江通道、14条轨道线路,建成区路网密度9.85公里/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44.96%,“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格局正逐步形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总部署。全会高屋建瓴,特别是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等理念和要求,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城市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是新时代贯彻人民城市理念的内在要求,是适应城市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南京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唯一特大城市,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2500年建城史、450年建都史,文化遗存丰富、资源禀赋独特。当前,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我市城乡建设也面临着资源要素约束、综合产出效益不高,传统行业增长乏力、新生动能不足,存量设施基数大、运行风险及成本增高等矛盾问题。我们将锚定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扎实推进“四个转变”:

    一是城市建设由“分散建设”向“集约建设”转变,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紧盯城市定位和核心功能,加强中心城区开发强度管控。强化功能板块、产业园区土地资源整合和集约节约利用,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拓空间、强功能、促融合”的带动作用,聚焦环紫金山科创带、江北新区产业创新带等新产业集聚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保障力度,建一片、成一片。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持续推动南、北两极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完善新城、新市镇承载功能,形成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

    二是城市发展由“增量提速”向“存量提质”转变,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取得成效。随着城镇化发展进入中后期,当前全市26%的住房建设于1980年以前,城市发展已由大基建时代迈入大更新时代。未来3年,我市将系统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投入125亿元,围绕地下管网更新改造、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建设、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老旧片区更新改造等4个方面17项内容,全力实施206个项目,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质,全面展现城市更新行动价值。

    三是产业发展由重“规模数量”向重“科技含量”转变,持续推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针对建筑行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新机遇,充分发挥南京建筑企业多、市场规模大、营商环境好的优势,通过招引央企区域总部、培育本地优质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智能建造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发展。以新成立的南京智能建造产业联盟为引领,围绕智慧高效、绿色低碳等目标,加大科技攻关、技术投入,打造一批以设计标准化、机具智能化、建筑绿色化为特征的智能建造项目,带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四是城市治理由“传统监管”向“智慧监管”转变,不断提升城市运行本质安全水平。以城市运行“一网通管”为抓手,加强南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按照“综合监管+智慧监测”的思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遥感监测等前沿技术,加快推动城市生命线1个市级监四是城市治理由“传统监管”向“智慧监管”转变,不断提升城市运行本质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