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刘晓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古树名木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和景观价值。为进一步更新完善我市古树名木基本信息,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我市于今年3月起组织开展了第七次古树名木普查,全面摸清全市古树名木基本情况、自然状况、保护设施状况、管理单位变更情况、有关历史文化信息等。在调查摸清每棵古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起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的保护体系,为古树名木资源凝聚保护合力。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市绿化园林局二级巡视员袁必新,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韩成颂,中山陵园管理局副局长刘振宇为大家通报南京市第七次古树名木普查及森林防火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关注的问题。
首先,请市绿化园林局二级巡视员袁必新通报我市第七次古树名木普查相关情况、近年来我市古树名木保护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袁必新: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市绿化园林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南京作为我国四大古都之一,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树名木见证着南京城市的历史变迁,是承载南京城市记忆的活化石。根据省林业局和省住建厅古树普查的工作要求,我市组织了第七次古树名木普查,现将普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本次古树名木普查基本情况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为切实保护古树名木,进一步加强管理,摸清古树名木本底资源状况,今年3—11月,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组织南京市测绘院、南京园林行业协会和相关古树名木专家对南京6个主城区、5个郊区和江北新区以及中山陵等景区、公园范围内古树名木进行拉网式摸底,全面复核了现有古树名木树种、位置、测树因子、生长势、生长环境、权属单位、管养情况及相关保护措施,为我市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普查成果情况
1.古树名木数量种类有所增加
本次普查在各区古树名木主管部门的配合下,共有40多位普查人员深入到全市17处普查区域,460多处公园景区、学校、名人故居、社区、街道、乡镇等地,现场逐树核对现存古树名木2082株,修正原有树木自然属性数据,其中建邺区6株,鼓楼区145株,秦淮区88株,玄武区247株,雨花台区18株,栖霞区46株,江北新区13株,江宁区29株,浦口区9株,六合区8株,溧水区21株,高淳区32株,中山陵园管理局1318株,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54株,玄武湖公园36株,燕子矶公园7株,莫愁湖公园5株。其中散生982株,群状1100株,共有28个古树群。
此次普查新增古树名木133株,主要分布于南京中山植物园、钟山风景区、燕子矶景区以及鼓楼、玄武、栖霞、浦口、溧水等区;主要树种有二球悬铃木、青檀、南京椴、雪松、银杏等。全市古树名木总数达到2215株,充分呈现了南京城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
2.普查技术手段更加先进
此次普查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卫星定位等技术,精确获取每一株古树名木的地理位置,为后续管理提供了精准的空间依据;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快速准确获取人迹罕至区域的古树名木影像数据,全面掌握树种和树木分布规律;利用激光测量与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技术,确保古树名木各项指标的准确记录。
3.古树名木数据库不断完善
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构建了“一树一档”数据库,做到“不落一树、不漏一木”,全方位掌握古树信息,实现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精细化。运用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巡查、检测、会诊、复壮信息的实时反馈,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成效,保护古树健康生长。
二、我市近年来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情况
(一)高度重视,古树保护“协同化”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重要嘱托,多次就我市古树名木保护提出明确要求。我市坚持5年一次古树名木普查,摸清底数,及时更新数据库。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公安局等多部门在城市规划、资金拨付、行政执法、打击犯罪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我市古树名木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二)精心诊疗,技术服务“专业化”
市绿化园林局每年组织古树名木管养人员开展养护管理及保护方面的专题培训,参与培训人员超300人。成立涵盖树木学、植保、养护管理、土木工程等专业的50人专家队伍,定期组织对古树名木健康状况评估,对树木生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市、区绿化园林部门对古树名木专人负责、定期巡查,记录树木生长状况;各管理单位根据评估及时做好古树名木的浇水施肥、修剪、疏果、营养挂水、病虫害防治等复壮措施,部分树木开展设置围栏、增加支撑、设置排水设施、安装避雷针等保护工作。目前我市的古树名木总体生长良好,个别长势衰弱的树木通过保护复壮措施,树势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如树龄1500多年的“六朝松”保护广受大家关注,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和东南大学多次邀请国内顶级专家会诊研究,并聘请专家级养护队伍负责树木的日常管养,通过不断地改善生境、采取综合复壮措施,目前古树萌发新芽,部分恢复生长势。
(三)广泛宣传,市民参与“社会化”
我们注重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宣传,综合运用报刊、电视、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方式大力宣传古树名木在生态、科研、旅游、观赏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的重要性。近年来,分别与南京报业集团、南京电视台、江苏龙虎网合作开展“树说你的故事”“树说金陵”“一树一故事”等专题宣传,提高公众爱护、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树保护公益活动,与“蚂蚁森林”合作开展保护古树名木公益活动,参与人次已超7400万,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国家即将修订出台的古树名木保护法规,加强依法行政,加大保护力度。充分利用好此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成果,运用全景展示、断面无损检测、树木根系检测等创新技术手段,深入分析全市古树名木的资源状况、结构特点、生长势状况,积极开展古树名木健康检测工作,为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提供数据依据。做好古树名木宣传,深入挖掘古树名木的生态价值、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打造城市名片,推动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助力南京经济社会发展。
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绿水青山,就是承载广大群众的乡愁情思。我们欢迎市民朋友积极参与到古树名木保护的活动中来,认识了解古树名木,爱护好我们身边的古树名木,如发现有新的古树名木线索,或发现树木在生长保护方面的问题,可及时和园林部门联系,让我们共同守护好南京的这些历史名片。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请中山陵园管理局副局长刘振宇通报近年来中山陵古树名木保护相关情况和古树保护公益活动开展情况。
刘振宇: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古树名木是一座城市独特的生态名片和文化印记,是悠久历史的见证者和讲述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科研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保护好“绿色文物”,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延续城市文脉、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
中山陵园风景区现有1354株古树名木,共涵盖77个植物种,分属于32个科、55个属,约占南京市古树名木总数量的61%。此外,还拥有众多古树名木后备资源。这些古树名木或独立生长,或与建筑相辅相成,形成了紫金山特有的森林和园林景观,如陵园大道的法桐(二球悬铃木)、中山陵的千头赤松、明孝陵的北美鹅掌楸、灵谷景区的桂花树、燕雀湖畔的落羽杉林等,景区古树群和梅花古树群还曾获评全国最美古树群。这些古树名木见证着紫金山乃至整座南京城的发展,作为城市景观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宝贵的自然和文化财富。
中山陵园管理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古树名木保护和发展,不断完善保护管理机制、落实属地责任、提升管护水平,充分发挥古树名木在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生态文明中的独特作用,实现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狠抓日常养护,形成特色管理机制
在市绿化部门的指导下,景区的古树名木管理形成“五个一”管理机制,即:“一张身份证”,每棵树统一配挂南京市古树名木标牌;“一个户籍地址”,完成景区范围内所有古树名木的点位梳理,利用GPS技术,精准定位保护;“一份档案”,即建立和完善《古树名木档案》,做到“一树一档”,并进行实时动态管理,构建古树名木电子信息数据库;“一个管家”,指落实古树名木网格管理责任制,签订保护责任书,明确每棵树木的保护管理责任单位与日常养护、巡查责任人,构建责任明确、监管有力的古树名木保护网格和“树管家”特色保护机制;“一次全面体检”,即每两年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及生长环境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根据生长指标数据采取科学养护措施。
二、创新保护模式,凝聚多元共治力量
积极探索“古树+研学”“古树+科普”“古树+旅游”等活化利用模式,组织开展“听大树讲故事”“寻访古树名木”“大树穿冬衣”等主题活动,通过科普、研学和生态文明教育等形式,对古树名木进行适度利用,将古树名木保护的种子播撒给更多公众,让保护古树名木的理念传播得更广更深入人心。
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通过捐助、认养等形式助力古树名木保护事业。2023年,在市绿化园林局的协助下,携手蚂蚁集团创新开展“‘宁’聚绿色能量,‘树’说极美南京”——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保护公益支持项目,对220株古树名木开展专业保护工作;2024年9月,“古树医生南京专场活动”(第二批)古树名木保护项目上线蚂蚁森林,市民游客通过线上参与,支持了20棵古树名木的救护和医治。通过公益活动和数字科技的共同赋能,景区持续打造和传播了南京古树名木IP,进一步搭建新平台开启古树名木保护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局面。
三、强化科技支撑,开启智慧保护新篇
在市绿化园林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实时掌握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预测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断探索古树名木救护有效措施,古树复壮效果显著。
针对景区古树名木以及法桐、梅花等骨干树种,深入开展技术研究和养护规范标准的研究制定,出台景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编制《古树名木养护管理手册》。“钟山风景区古树名木综合养护管理研究”“钟山风景区悬铃木复壮技术研究”“中山陵园梅花天牛害虫防治研究”等科技项目顺利结题并通过验收。目前,正在开展“悬铃木行道树更新技术规程”研究项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迈上新的台阶。
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高站位提升保护意识、高水准精进管理模式、高质量做好保护工作,更好地发挥古树名木景观、旅游与文化传承价值,守护“绿色文物”发新芽、绿满枝,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人民和城市的绿色桥梁,为美丽南京的绿色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保护古树名木,森林防火是一项重要环节,下面请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韩成颂通报我市森林防火方面相关情况。
韩成颂: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和社会各界对南京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围绕今冬明春森林防火形势和工作举措向大家做个通报。
南京市森林覆盖面积297万余亩,林木覆盖率31.96%,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共有8个重点防火区,其中省一级火险区6个、二级火险区2个,重点林区面积约110万亩,火灾防控压力较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防灭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强化各级责任和关键措施落实,全市未发生有影响的森林火情,形势总体平稳。当前已经进入冬春季森林防火关键期,我市本轮防火期从2024年11月1日开始到2025年4月30日结束,为此,我们立足预防在先,紧盯火源管控,筑牢人民防线,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有序组织开展各项工作。
一、强化责任落实,完善工作机制
以深化“林长制”为抓手,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不断压紧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织密筑牢护林站点、护林员、网格员等基层防控网络。市森防指结合气象情况,在敏感时段、关键节点加强研判,下沉指导,各区通过视频巡查、现场检查方式加密调度,全市约3000名护林员不间断开展巡山护林,始终坚持“眼睛向下”,把火灾防控责任传导到“神经末梢”。
二、聚焦火源管控,深入查改隐患
持续深入开展森林火灾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和打击违规用火专项行动,针对冬春季农事、民俗性等野外用火增多等特点,加强紫金山、老山等重点林区防火巡护,应急、绿化园林、公安等部门近期已开展联合检查,查处违规动火;全市设置“防火码”扫码卡口72个,严防车辆、人员携带火源进山入林。加强林区重要区域可燃物清理,排查林内散坟、输配电设施等重点部位安全隐患,切实强化火源管控,推进隐患动态清零。
三、突出科技赋能,强化基础保障
加强森林防火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布设高清云台225个,通过图像分析,智能识别火情烟雾,重点森林分布区智能监测预警覆盖率达93%以上。因地制宜推进引水上山、集中焚烧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布设消防管网140余公里,森林消防蓄水设施400余个,消防栓460余个,集中焚烧设施200余处。在钟山风景区等重点防火区建立森林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30个,通过温湿度等气象监测分析,进一步增强智慧防火能力。
四、强化宣传教育,筑牢人民防线
“线上+线下”开展森林防火宣传,线上通过“两微一端”、短信等方式推送森林防灭火相关知识;线下在重点林区张贴宣传标语、设置防火标识、安装语音播报器400余个,全时段播放安全提示,提升进山入林群众安全意识,结合防灾减灾日、森林防火宣传周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宣传,切实筑牢群防群治的人民防线。
五、靠前备战处置,提升应急能力
充分依托全市24支461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力量,统筹半专业队伍、巡查员队伍力量,加强风力灭火机、串联水泵等专业设备配备,优化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拉动演练,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提升灭火救援能力。严格落实防火期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加强元旦春节等关键节点值守调度,衔接好“防、救”责任链条,做到预警信息核查迅速、处置及时、报告准确,实现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各位媒体朋友,冬春季森林防火工作通报完毕。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我市的森林防火工作,广泛宣传防火知识,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享共建绿色家园。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开始举手提问。
中国江苏网记者黄泽文:我是中国江苏网的记者。请问在本次古树名木普查中,采用了哪些先进技术手段?我市古树名木日常又是如何管理的?
袁必新:谢谢你的提问。本次古树名木普查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其中包括GNSS卫星定位技术、激光测距技术、激光雷达扫描技术以及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普查工作中,普查团队在现场依靠GNSS卫星定位技术,对每一株古树进行精准定位,准确获取古树名木的坐标信息,为普查工作筑牢空间基础。激光测距技术主要用于测定单株古树名木的树高、冠幅等生长指标,该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速度快的显著特点。对于群状分布的古树名木,我们采用激光雷达进行扫描,能够实现批量、半自动化地提取树木的多项生长指标。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可以获取全市古树名木的影像数据,让我们得以全面掌握南京市古树名木的分布现状和分布规律。
我市古树名木日常管理采取属地化管理模式,根据《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办法》的规定,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由树木属地的产权人或管理单位负责,各区负责辖区内的古树名木的保护、巡查工作。我局定期对各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情况进行巡查、督促、提供技术服务等。当古树名木出现问题时,各区主管单位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及时落实保护措施。需要我局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我局将组织专家对存在问题的古树名木进行会诊,提出保护方案,并开展事中、事后跟踪监管,督促各区严格按保护方案实施。回答完毕,谢谢。
现代快报记者卢河燕:我是现代快报的记者。能否介绍一下蚂蚁森林古树名木保护公益支持项目是一个什么形式的项目?这个项目在钟山风景区具体又是如何开展的?
刘振宇:谢谢你的提问。2023年,蚂蚁集团计划在全国主要城市首次开展古树名木线上保护公益支持项目,得到消息后,我局主动邀请市绿化园林局共同跟进,南京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开展该项目的3座城市之一(广州、杭州、南京),之后福州、济南、长沙陆续上线,目前共有6座城市开展了该项目。2023年5月22日,“‘宁’聚绿色能量,‘树’说极美南京”——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保护公益支持项目在钟山风景名胜区正式启动。
项目启动后,我局会同蚂蚁集团组建专项工作组,通过搭建工作平台、筛选救护对象、制定专项救护方案,对景区管辖范围内筛选的220株古树名木开展专业救护及保护工作。其中,对200株古树名木开展日常健康巡查、必要的养护和健康体检等保护工作,重点对20株长势相对较弱的古树名木制定个性化救护方案并开展必需的救护工作。
项目通过蚂蚁森林平台发布上线后,一是迅速汇聚社会力量线上参与保护,反响热烈,公众通过绿色出行、循环利用、减纸减塑等低碳行为累积的绿色能量支持保护古树名木。项目期间共有近8000万人次用绿色能量线上支持了南京古树名木保护项目,并许下了近4000万个美好心愿。二是创新了古树名木保护路径,引进先进管理办法和复壮新技术。2024年7月31日,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取得可喜成果。2024年9月14日,第二批南京古树名木线上保护项目“古树医生南京专场活动”上线。市民游客通过捐助绿色能量线上参与和支持20棵南京古树的救护和医治,截至目前,已有425万余人捐助近800万吨绿色能量支持南京的“古树医生”项目。通过公益活动和数字科技的共同赋能,景区将持续打造和传播南京古树名木IP,进一步开启古树名木保护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局面。
江苏商报记者倪嘉:我是江苏商报的记者。我市森林分布广,重点防控区多,请问在开展森林火灾防控时有哪些针对性举措?
韩成颂:谢谢您的提问。为高效开展森林火灾防控,近几年我们不断加大投入,采用科技手段,着力提升综合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森林防火监测预警平台,在紫金山、老山等重点防火区布设高清云台,覆盖率达93%以上,监控系统自动采用可见光和红外光进行烟火识别,数据传回预警平台,实现火情智能化识别,火点精确定位。此外,我们在钟山风景区等重点防火区建设30座森林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对可燃物、土壤、腐殖质等含水量,地表温湿度等火险要素的全方位分层监测,并融合气象要素,实现火险因子精准感知与自动上报,为科学指挥决策提供智慧支撑。同时,我们推动消防智能管网建设、加密设置无线通信基站、采用无人机巡查、智能语音播报、进入林区短信提醒等多种智能化手段,不断筑牢森林安全防线。
在此,也借这个机会,再次呼吁广大市民朋友进入林区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或者开展其他活动时,要严格遵守林区规定,禁止野外用火,不带火种进山入林。如发现森林火情,及时拨打森林火情报警电话12119或110、119。让我们一起携手,严防森林火情,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主持人:谢谢三位发布人,通过刚才的发布与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古树名木在南京不仅受到科学的保护,而且受到全民的宠爱,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宣传报道,汇聚更多爱绿、护绿的力量。如果没有其他问题,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其他关心的事项可以会后与发布单位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