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
    发布

  • 手机

    网站手机版 轻松扫一扫
  • 站群
    导航

  • 网站支持IPv6
  • 繁体
  • |
  • EN
  • |
  • 无障碍阅读
  • |
  • 进入长者版
  • 用户中心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在线服务
    • 互动回应
    • 数据发布
    • 南京概览
    •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互动交流 > 新闻发布会 > 通报并解读《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
      • 通报并解读《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
      • 时间: 2024年9月30日(周一)上午10:00
        地点: 南京市新闻发布厅(南京新媒体大厦31楼)
      • 发布人: 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于茂高,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宇,市建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徐淮舟,市房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乃栋,市水务局总工程师戴连栋
      • 主持人:

        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刘晓

    • 图片报道
      • 发布会现场
      • 南京市城乡建设委...
      • 市财政局党组成员...
        媒体报道
      • · 《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
    • 文字直播

        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城市更新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释放巨大内需潜力的重要引擎。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今年又成为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的15个城市之一,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聚力推动特大城市转型发展,聚焦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服务功能提质效、人居环境质量优品质,试点先行、全域推进,实施了一批城市更新项目,既为城市“增颜值”也为市民生活“添品质”。

        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南京制定了新一轮《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着力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如何抓好行动计划明确的任务和项目推进落实?城市更新还将为市民群众带来哪些便利和实惠?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于茂高,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宇,市建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徐淮舟,市房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乃栋,市水务局总工程师戴连栋,为大家通报并解读《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工作实施相关情况,以及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市建委党委书记、主任于茂高解读《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实施情况。

        于茂高: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有关情况。

        一、编制背景

        今年5月,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24〕24号),明确将通过竞争性选拔,确定部分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特色突出的城市开展典型示范,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央财政将对示范城市给予定额补助。南京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特大城市、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之一,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方面,具备坚实的工作基础,形成了特色的工作路径,有能力、有责任在实施城市更新中走在前、做示范。经两部组织陈述答辩遴选,最终南京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入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央财政首批支持城市,获得8亿元中央补助资金。

        为落实国家、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关要求,科学谋划今后三年城市更新工作,明确重点任务和计划项目,我市研究编制了《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并配套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绩效评价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三项文件,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供有效支撑。本月,我市正式印发了《行动计划》,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动员部署会,旨在充分发挥城市更新行动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型,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助力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二、编制思路

        (一)坚持目标导向,落实国家要求。按照财政部、住建部有关要求,聚焦城市更新行动工作大纲明确的四大类任务,确定我市城市更新三年行动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责任分工、保障措施,注重工作任务、重点项目、目标绩效的对应性,确保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

        (二)坚持科学谋划,实施统筹推进。将城市更新行动放进城市发展大局中系统研究,以上位规划为引领,紧密衔接“十四五”规划、城市建设计划、水环境综合治理计划等各类行动计划,加强市区协调联动、项目统筹谋划、落实要素保障,确保三年行动有序推进,项目任务落地实施。

        (三)坚持规范管理,完善制度体系。以《行动计划》为核心,加强配套文件支撑,研究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绩效评价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形成“1+3”的制度体系,打好政策“组合拳”。

        (四)坚持总结提炼,体现南京特色。充分依托既有工作基础,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注重项目实践、试点探索,注重政策创新、机制研究,注重宣传发动、总结提炼,力争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为全国的城市更新贡献更多的“南京方案”。

        三、主要任务

        《行动计划》主要包括5个方面内容:即4类204个工程项目,1类管理提升工作。

        (一)系统化推进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坚持系统谋划、科学推动,实现市政管网与环境品质一体化提升。一是管线综合整治。聚焦城市主次干道、重要街巷,实施6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推进供水、排水、燃气、供电等管线、设施设备的一体化更新,同步做好杆线归并,综合杆、智慧杆建设,实现地上地下集成化整治。二是老旧管网改造。实施主城区老旧燃气管道、供水管道改造工程,更新改造老旧燃气管网300公里、老旧供水管网150公里,消除老旧管道运行隐患,提升城市运行本质安全水平。三是综合管廊建设。重点推进干线管廊和南部新城等重点片区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惠民大道综合管廊等5项工程,因地制宜实施缆线入廊,逐步完善综合管廊系统。四是管网智慧管理。持续优化管网“全覆盖”动态排查机制,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智慧化管理平台,加强数据交互分析,摸清管网风险隐患和运行状况,全面提升地下管网智慧化管理水平。

        (二)一体化开展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建设。加强“源厂网河”一体化统筹,全面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行动,推进滨江、老城、城郊等样板区建设。一是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推进老城新城污水管网全覆盖建设,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创建,重点实施江心洲污水收集系统二通道等44项工程,完成120公里污水管网修复,增强污水系统效能。二是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城市水系综合治理,推动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重点实施惠民河、干河沿暗涵段整治等16个项目,综合提升水环境质量。三是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实施秦淮区北片区雨污水管网清疏修缮等28个项目,完成约400个片区雨污分流改造,进一步提高源头污水收集质效。四是排水户分级分类管理。摸清全市排水户底数,明确重点排水户清单,全面落实排水许可要求;持续推进小散乱排水整治行动,加强排水管理和执法协作联动,强化排水许可批后监管。五是源厂网河常态长效管理。加强排水管网专业维护,深化“厂网一体化”运维机制,推行排水监管进小区。

        (三)高标准实施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提质。按照安全韧性、绿色低碳、智能融合的要求,高标准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一是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南京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设项目,整合构建1个市级监管系统和燃气爆炸、城市内涝、供水爆管等8个专项风险场景系统,同步布设各类物联感知设备,接入实时监测数据,构建风险评估、数据汇聚、预警处置体系,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转变。二是海绵城市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推进、典范引领,在流域区域、城市、设施体系三个层面推进全域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实施迎江路等18个海绵城市源头减排项目,按照海绵城市要求推进60个老旧小区改造。三是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坚持完善“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重点实施金鹰等过街通道防汛及配套改造,统筹实施泵站更新改造、雨水管整治和积淹水点整治,提升排水防涝能力和内涝治理成效。四是生活垃圾分类提效。深入推进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生活垃圾焚烧、转运和回收分拣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重点实施江宁区江南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期等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率。

        (四)集成化推进老旧片区更新改造。坚持以“改善民生、增强活力、延续风貌、留住记忆”为目标,重点围绕老城南、滨江、城中、南湖等片区,集成化推进老旧片区更新改造,打造历史文化保护、居住品质提升、文化创意集聚、科技创新引领的综合性更新样板。一是社区服务功能提升。聚焦便民、为民、安民服务,有序增加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供给,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拓展“智慧家园”平台应用,进一步健全小区物业管理和社区治理;重点实施160个老旧小区改造、12个宜居社区建设。二是老旧片区焕新。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施“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留住原住民、烟火气,促进老城文化复兴。盘活老旧低效存量空间和建筑,注重功能植入、设施嵌入、产业导入和业态优化,增添创新活力魅力。重点实施百子亭、石榴新村等老旧片区更新改造,提升宜居环境品质。

        (五)全方位提升常态长效管理水平。坚持创新探索,不断建立健全房屋安全管理、公众参与等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水平。一是深化城市体检评估。围绕“住房、小区(社区)、街区(街道)、城区(城市)”4个维度,多元化、精准化开展体检指标数据采集、现状调查和评估分析,针对性查找短板弱项;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开展城市更新单元策划,生成城市更新项目库,逐步纳入年度计划,推进项目实施。二是发挥城市设计引导作用。编制重点地区(地段)城市设计,加强存量资源统筹利用,系统性指导城市更新项目设计;强化精细化城市设计,从建筑、空间、场所、品质、增值等角度加强引导,提升设计水平;加强设计方案把关,将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纳入更新项目实施方案审查内容。三是倡导多元协同参与。筹建城市更新促进会,凝聚社会力量,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交互;落实社区营造(规划)师制度,组织社区营造(规划)师进社区、进项目,引导和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城市更新;推动城市更新项目搭建“共商、共建、共管”五方平台,引导参建各方全程参与城市更新。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已经明确,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突破、担当作为、扎实推进,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市城市更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全市城市更新行动的统筹协调管理;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实现“规划—策划—计划—建设—管理—运营”全链条高效推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服务保障。围绕33个前期项目、46个立项未开工项目、125个在建项目,加大协调服务力度,推进项目早开工、快实施、早见效;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审批服务、要素保障和业务指引,提升项目管理效能;持续推动政策创新,不断完善城市更新“1+N+X”政策体系。

        三是加强技术支撑。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服务单位等专业技术力量,为城市更新提供专业论证、决策咨询意见和技术服务支撑。鼓励激励专业团队、专业人才深入基层、深入项目开展服务,为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等环节提供有力指导和技术支持。

        四是加强跟踪评价。引入第三方技术服务,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过程绩效管理,倒逼责任落实、提升建设成效,争取形成更多全国领先的绩效指标、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示范性的标杆成果。

        五是加强总结宣传。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典型案例、创新模式和特色亮点,争取纳入国家、省级城市更新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围绕“有温度的城市更新”,加强城市更新政策解读和系列策划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最后,衷心感谢大家对南京城建工作的关心支持!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请市水务局总工程师戴连栋介绍城市更新行动涉水工作情况。

        戴连栋: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非常感谢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南京水务工作的关心支持。城市给排水管网建设一头连着高水平保护,一头连着高质量发展,既是重大的民生工程、生态工程,也是城市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安全工程。市水务局将紧扣全市城市更新建设目标,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防洪排涝与资源优配同步、污染防治与环境提升并举、守正创新与示范引领相融,以治水焕新守护城市安全、扮靓城市颜值。

        一、聚焦水质“不动摇”,为城市环境聚势笃行

        我局先后完成了150条黑臭水体整治、260条河道水环境提升,建成区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26条已整治国省考黑臭水体保持“长制久清”,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地表水42个国省考断面、18条主要入江支流水质优良比例均为100%,水环境监测质量连续五年位列全省第一。锚定国省考水体水质断面稳定达标的目标,我们坚持流域区域统筹、整体系统治水,以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为指引,聚焦重点区域、重要点位和关键环节,着力夯实水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我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开展黑臭水体动态化排查清零行动。加强问题水体排查识别,找准问题症结,靶向实施生活污水、底泥污染、溢流污染等治理,根据枯水期、汛期、高温季节等不同水雨情特点,科学优化调整管控措施,动态开展建成区劣V类水体整治,在实现断面水质达标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稳定性。

        (二)实施城市河湖生态化改造行动。持续实施内秦淮河、干河沿等30余处河湖、暗涵水环境治理工程,拆除或科学化改造截流设施40余处,打好控源减污和环境容量提升“组合拳”,进一步恢复河湖水生态。

        (三)实施河湖水体常态化管护行动。压紧压实河湖长责任制,加强水体日常维护管理、巡查检查、水质监测,持续开展幸福河湖建设,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区河湖基本建成幸福河湖,推进河湖环境面貌和空间品质提升,确保城市水体“长制久清”。

        二、精准治污“不手软”,为城市健康筑底企稳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排水管网建设是其中关键一环。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里子”工程,也事关城市的“面子”。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主城六大污水系统管网修复改造,新改建污水管网275公里,重大项目江心洲污水收集系统二通道建设全面提速。围绕城市更新行动中城市污水管网更新改造的目标,我们以《南京市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为蓝图。

        (一)加快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缺失污水主次干管、支管建设完善,联通畅通污水主通道和毛细血管。实施江心洲二通道、东阳城市厂外主干管、城北—铁北连通二期等3项重要主通道工程建设;新建市政污水管道55公里,改造修复全市污水管网150公里;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改扩建东阳城市、国邦、城东四期等8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规模42万吨/天。

        (二)打造治理样板。以城市更新为总牵引,结合南京市污水系统现状基础,统筹兼顾污水系统提质增效和城市更新、市政管网补短板、水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积极打造滨江水环境高标准保护样板区、老城地上地下协同更新样板区、城郊环境综合整治管理样板区。

        (三)强化质量管控。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加强勘察、设计全过程管理,严把咨询关、审批关;进一步加强管材、混凝土等建筑材料质量检测,落实举牌验收制度,建立质量责任标识制度,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隐蔽工程实施举牌验收,实现管网质量责任可追溯。

        三、防洪排涝“不懈怠”,为城市安全织密防线

        立足流域整体、兼顾区域安全,系统提升防洪排涝支撑水平。近年来,实施315项消险工程、105个城市积水点整治工程,落实全覆盖预警响应、全方位科学调度、全链条应急处置,成功抵御了去年16轮强降雨强对流天气挑战、今年汛期以来发生的19轮强降雨以及近50年来直接遭遇的最强台风“贝碧嘉”侵袭,有力保障了城市安全运行。对标“设计标准降雨范围内的易淹易涝点100%动态消除,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到30年一遇”的城市更新目标。我们以韧性理念为统领,统筹推进防洪能力提升、雨水源头减排、排水管网、排涝泵站、城市内河水系治理等工程建设,竭力消除“城市看海”现象。

        (一)聚焦水网建设。全面完善河湖水系基础网络,全速推进秦淮东河一期、外秦淮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进度,加快长江、滁河、水阳江流域防洪规划修编报批,新建续建新禹河、漆桥河、清溪圩、胥河、句容河等流域综合整治工程。

        (二)聚焦消险处置。结合汛期各类险情处置和风险隐患巡查,梳理盘点、尽快启动新一轮防汛消险、城市积淹水点整治等工程前期研究,制定“一点一案”应急措施,确保消险到位、防范到位。

        (三)聚焦内涝治理。市、区联动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规划编制,推进特大暴雨城市防洪排涝预警调度模型建设并上线运行。科学统筹防汛排涝设施综合调度,强化泵站涵闸、移动泵车等检修维护,重点做好近期强对流天气、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防范应对。

        四、提质增效“不打折”,为城市发展赋能添力

        我市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全市累计建设完成338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覆盖建成区面积80%,推进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保持100%,全市污水集中收集率从2020年69.4%提升至2023年88%。根据“全市进水BOD浓度高于100毫克/升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规模占比达到7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90%”的目标。我们将围绕区域全覆盖,全力构建闭环有效的排污体系。(一)持续开展排查整治。深入推进剩余片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创建,常态化开展已建达标区“回头看”;开展挤外水专项整治,集中攻坚河水、地下水、雨水、自来水“四水入渗入流”排查整治;制订完善低浓度污水处理厂“一厂一策”系统化治理,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有效提升。(二)积极推进“厂网一体化”运营改革。盘活主城区排水管网存量资产,建立以污染物收集、削减为绩效导向的付费考核模式,为全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提供基础支撑。(三)严格管控重点排水户。聚焦医院、学校、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等重点排水户以及在建工地临时排水许可监管,加强日常排水执法检查,确保排水户接管到位,无错接、漏接,预处理设施规范设置到位。

        下一步,市水务局将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以更深化、更细化、更实化的务实行动,稳步有序推进相关涉水工程建设,努力做好城市更新工作“水务答卷”,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开始举手提问。

        现代快报记者赵丹丹:我是现代快报的记者。《行动计划》确定了南京市未来三年要完成204项工程建设以及28项绩效指标,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同时绩效评价的标准要求也很高,请问有哪些具体措施保障各项任务的落实?

        徐淮舟:为了规范管理、加快推进、力求实效,我委会同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研究编制了《城市更新项目管理办法》《绩效评价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以成体系的制度化设计,保障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

        一是项目管理方面,我们印发的《项目管理办法》,在强调目标计划刚性的同时,也考虑实际情况,规定了项目增补、替换的条件和工作程序;我们注重择优遴选,重点激励,更要求所有项目档案的规范管理,及时、完整、准确反映建设过程,以确保绩效目标可控。二是绩效管理方面,以绩效指标评价、项目绩效评价为核心,分类制定评价内容、标准以及结果运用,并将量化评分结果与资金补助挂钩,激发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适时将绩效评价统筹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倒逼主体责任落实。三是资金管理方面,以《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补助范围和标准、资金分配和下达、绩效监督管理等内容,树立正向激励导向,规范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健全组织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定期调度、统筹协调,落实服务管理和要素保障,委托第三方全过程跟踪评价,确保三年行动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南京城市更新工作再上台阶。

        金陵瞭望记者彭可:我是金陵瞭望的记者。暗涵整治是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一环,能否介绍一下南京城市暗涵水环境整治有哪些具体路径?

        戴连栋:暗涵隐藏在地下,发现问题和实施整治都有一定难度,是城市“藏污纳垢”的隐蔽区。南京市在总结前期治水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开展暗涵整治工作研究,2020年出台《南京市城市暗涵整治及雨水管网清疏专项工作方案》和工作大纲,创新提出“把暗涵当作明河治理”的工作思路,制定整治计划,完善整治路径:一是排口整治,通过涵内问题排口溯源排查,整治汇水区内雨污混接点、完善雨污分流、改造合流溢流口,减少污水入涵。二是涵体修复,系统评估涵体缺陷及地上构筑物情况,扩大局部束水段,修复结构性损坏及缺陷,对局部不均匀沉降或倒坡段进行改造,保证暗涵通水顺畅,保障涵体及上盖建筑安全稳固。三是涵内清疏,清理涵内淤泥及沉积物,减少内源污染。目前已完成童子仓沟、内金川河西支等50余处暗涵治理,共清淤3.8万方,整治排口200余处,有效减少暗涵污水直排,恢复雨水通道功能,取得较好成效。根据工作计划安排,今年、明年还将持续推进干河沿等4处暗涵整治,进一步提升河湖水环境稳定性。

        南京广电新闻中心记者朱鹏:我是南京广电新闻中心的记者。开展城市更新行动,离不开地方财政的支持,请问南京在财政支持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王宇: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财政局一直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主要从三方面予以支持: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支持。在市领导亲自带领下,市财政局配合主管部门成功争取到中央8亿元专项补助。

        二是研究出台多项财政支持政策。(1)新增收入原地使用。居住类城市更新地块收入扣除规费后约70%用于本地块拆改和新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2)重点保障三类支出。重点支持垃圾处置终端设施、污水主次管网和雨污分流项目建设和维护,提升城市功能品质。(3)专项补助试点工程。支持综合管廊重点项目和城市生命线安全试点工程,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三是严格管理、提高绩效。(1)建章立制。市财政局配合主管部门研究出台多项地方性法规和专项规划,健全体制机制、优化顶层设计。(2)全过程绩效管理。建立“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高效。

        南京发布记者巢宸舒:我是南京发布的记者。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是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通过三年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要完成什么样的工作目标?

        陈乃栋:谢谢提问。可以概括为三年计划三个目标:

        一是广覆盖。2024年到2026年三年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60个,总建筑面积358万平方米,基本覆盖了全市绝大部分尚未改造的老旧小区。其中今年计划完工188.37万平方米,年度综合进度已达83%。

        二是提质量。首先是全面推进消防、二次供水、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增强小区安全韧性;其次是因地制宜采用透水铺装、建设生态停车位、下凹式绿地等措施建设海绵城市;最后是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公共活动场地、公共绿地、体育运动设施,积极推动项目品质提升和老旧片区焕新。

        三是优配套。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打破传统“小区”概念,推进零散片区及周边地区联动改造。合理利用改造项目中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以及可盘活利用的闲置房屋资源、空闲用地、低效用地等存量资源,在有条件的小区配建助餐、养老、托育等各类设施,有序增加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供给。补齐社区服务短板、塑造街区文化,满足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助力老旧小区居民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主持人:谢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按照议程安排,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其他关心的问题可以会后与发布单位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站群导航

    主办单位: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承办单位: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苏ICP备05004952号-7

    网站群总访问量: 主站总访问量:显示网站总访问量 网站标识码:3201000001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