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
    发布

  • 手机

    网站手机版 轻松扫一扫
  • 站群
    导航

  • 网站支持IPv6
  • 繁体
  • |
  • EN
  • |
  • 无障碍阅读
  • |
  • 进入长者版
  • 用户中心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在线服务
    • 互动回应
    • 数据发布
    • 南京概览
    •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互动回应 > 新闻发布会 > 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强市
      • 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强市
      • 时间: 2023年9月25日(周一)上午10:00
        地点: 南京市新闻发布厅(南京新媒体大厦31楼)
      • 发布人: 市科技局副局长朱超平,市工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郭玉宁,市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处副处长张晖
      • 主持人:

        市政府新闻办专职副主任沈力

    • 图片报道
      • 发布会现场
      • 市科技局副局长朱超平
      • 市工信局党委委员...
        媒体报道
      • · 深化强链补链延链、打造总部...
    • 文字直播

        主持人: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年以来,南京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和省相关决策部署,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和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带动等具体工作举措,深入推进产业强市建设。

        今天我们举行“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围绕“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强市”专题进行发布。我们邀请到了市工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郭玉宁作主发布,市科技局副局长朱超平、市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处副处长张晖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首先,请市工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郭玉宁发布强链补链延链等情况。

        郭玉宁: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南京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向大家介绍南京市先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延链的工作情况和下一步思路举措。

        一、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情况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明确发展方向。在全国率先出台《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关于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若干措施》,实施梯度培育、创新驱动、强链补链等“六大工程”,强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支持。

        二是实施梯度培育,夯实发展基础。聚焦“266”创新型产业体系,对照认定标准逐条分析重点企业情况,支持企业围绕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今年我市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八,总数实现了一年翻番。同时,我市现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47家。

        三是鼓励创新发展,提升发展实力。制定《深化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等配套文件,从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要素保障等方面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组织专精特新企业与南大、东大等高校对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专精特新企业转移转化,多项创新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政策,着力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到2025年,将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0家。

        二、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情况

        南京全面落实省市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赋能创新型产业集群,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1—8月份,全市实施智改数转项目1800多个,覆盖规上工业企业1400多家。新增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3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1家。新建5G基站2510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根据中国信通院今年5月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指数”,南京入选2022智能制造城市20强。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小型制造企业为重点,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面向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继续实施智改数转免费诊断服务,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应诊尽诊、应转尽转。

        三、“宁工品推”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开展情况

        聚焦四大支柱产业和“266”创新型产业集群,结合南京都市圈、东西部对口协作等工作,深入开展“宁工品推”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系列活动,强化市区联动、政企协同,编印了南京市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目录,通过产品展示推介、品牌推广等方式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促生产。近年来,累计举办南京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供需对接会等活动60余场,建立了政府搭台、企业衔接的供应链对接常态化机制。

        今年初,我局集中发布了“宁工品推”供需对接系列活动计划,全年计划举办15场供需对接活动,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13场。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开拓和品牌推广,举办了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介会;针对集成电路产业链领域的芯片与整机广泛合作,举办了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供需对接会;针对宁商产业协作、供需联动,举办了宁商产业供需对接暨产品推介会。下一步,我局将统筹推进“宁工品推”系列活动有序开展,组织举办智能电网、人工智能等产业链领域的供需对接活动。

        四、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和应用场景发布情况

        一是启动实施创新产品评价工作。组织开展2023年南京市创新产品申报工作,聚焦先进制造业领域创新成果,累计受理360多项产品申请,目前已完成形式审查和信用审查。启动《南京市创新产品评价管理办法》修订工作,进一步优化创新产品工作机制、目录架构、支持政策等内容。

        二是统筹推进应用场景清单发布。深化“1000个清单、200个优质、10个标杆”的全市应用场景开发建设梯度工作体系,上半年统筹全市发布应用场景800余个,为产业创新成果提供了广泛验证空间和合作机遇。

        三是持续开展“宁创”系列活动。聚焦下游应用市场,围绕细分领域产业推介、场景实地对接、跨市域合作等方向,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供需精准对接,今年已成功举办13场专场推介活动。

        下一步,我局将重点从两个方面抓好工作推进,一是完成《南京市创新产品评价管理办法》修订并做好新版文件的宣传发布。完成2023年南京市创新产品评审工作,新增评定创新产品超100项,围绕首台(套)重大装备、首批次新材料等五大领域动态更新《南京市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二是统筹全市完成1000个应用场景清单发布。启动并完成2023年度优质应用场景及标杆应用场景遴选工作,打造南京市优质应用场景宣传周。分主题举办“宁创”系列活动,持续打好“为企服务牌”,加速推进全市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和产业创新生态集聚。

        五、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情况

        一是与工信部共同举办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启动活动,全面启动先导区的建设。二是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纳入产业强市未来产业新赛道,落实“七个一”工作推进机制,整理完成“龙头企业及重点企业培育清单”“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引资对象清单”“重点投资项目清单”等。三是推动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麒麟南京智算中心和江北新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扩容,预计二期项目将于本月底建成。四是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及典型应用案例征集。面向本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的主体单位,征集了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及典型应用案例。五是在软博会期间支持人工智能重点板块开设展区,支持南京经开区举办2023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大会,扩大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影响力。

        下一步,我局将持续推动先导区建设。一是发布人工智能重点场景和案例。对征集到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应用案例组织遴选,发布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和案例。二是加强产业供需对接。联合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开展人工智能算力及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供需对接活动,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三是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未来产业新赛道,抢抓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机遇,重点发展大模型、类脑智能等细分领域。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郭玉宁副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市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处副处长张晖围绕发展总部经济作相关情况介绍。

        张晖: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对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总部经济发展,经过十余年的系统推进和不懈努力,南京汇聚高端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吸引优秀企业的氛围日益浓厚。我市总部经济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总部企业数量稳步增长。2012年以来,全市总部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共认定市级总部企业285家,其中六成为2019年以来新增认定的企业,总部企业在南京集聚发展加快。

        二是总部企业整体能级较高。2019年以来,共有6家世界500强、36家中国500强、15家跨国公司、10家央企、104家行业领军企业在宁布局总部;120家本地企业实现能级提升,获得母公司授权承担总部职能。

        三是总部企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2022年我市总部企业户均资产总额168.27亿元,同比增长4.1%;户均营业收入48.5亿元,同比增长2.9%;户均纳税约1.06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纳税过亿元企业36家,数量占比12.6%,纳税额(204.4亿元)占比81.2%,总部企业整体实力较为突出。

        四是总部集聚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我市总部空间集聚布局逐步优化,中心城区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完备的商务配套成为总部企业落户的首选,江北新区发挥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双区”叠加优势,成为拥有总部企业最多的板块,集聚了44家总部企业。

        今年以来,我市以推进产业强市建设为牵引,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总部经济确立为三大新兴服务经济之一。在推动总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总部企业沟通服务机制。定期收集梳理企业在注册落地、生产经营和投资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提请属地、市各相关部门认真办理反馈。累计协调解决了58家市级总部企业反映的119个问题事项。

        二是有序推进目标总部企业储备库建设。建立重点招引总部企业储备机制,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重点,梳理反馈一批我市亟需招引的重点企业,由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总储备。江北新区和各区围绕本区域产业定位,紧盯重点企业投资意向,按照引进和培育两大方向分别建立目标总部企业名录,强化滚动储备和成果转化。

        三是强化总部招商和总部政策宣传推介。借助南京日报、市发改委门户网站等媒介平台,加大对我市总部政策文件和总部经济工作动态的宣传报道力度。联合玄武区、江北新区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总部经济招商推介活动,宣传推介我市营商环境和总部经济领域主要政策、重要成果,推动总部项目深入对接。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落实产业强市发展目标,推动总部经济提质增效。一是深化总部企业招引培育。围绕我市创新型产业集群和新兴服务业重点领域,聚焦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引资对象清单、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清单,大力招引国内外头部企业总部。二是完善总部企业沟通服务机制。加强对总部企业的跟踪服务,推动大型企业带动集团成员企业落户南京,以存量资源撬动增量资源在宁集聚。三是加大总部招商推介力度。借助南京日报、门户网站等媒体平台加强总部经济宣传,市区联合举办总部经济招商推介活动。四是持续推进总部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江北新区、河西新城、南部新城)和五大总部经济重点园区(玄武铁北、鼓楼滨江、栖霞燕子矶、雨花软件谷南园、江宁百家湖九龙湖)“3+5”载体建设,推动总部企业加快集聚。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张晖副处长的介绍。下面请市科技局副局长朱超平介绍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带动等情况。

        朱超平: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力争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支撑和引领产业强市建设。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以重大创新平台为载体,促进产业创新资源高浓度集聚。一是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基地建设序列,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宁建设并全面重组,获批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有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紫金山实验室发布6G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通信系统等多项重大创新成果。二是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支持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承担“东数西算”国家战略任务。推进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开源软件供应链设施、原子极限微制造试验装置等7个重大设施的预研建设。三是打造重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克隆了水稻籼粳亚种关键基因,有力支撑了优质高产育种和广亲和水稻种质资源创制。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运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研发生产的碳化硅高压电力电子器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紧密结合。一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协同发展创新集群,夯实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基础。全市高企总数达9068家,2023年前六批次国家科小累计入库19572家,同比增幅16.7%,占全省入库企业数27.2%。二是推动科创载体量质俱升,实施《“宁创家”科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布局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累计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236家,备案的众创空间413家,在孵企业逾1.1万家;全市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获优秀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三是加快新研机构提质增效,401家市级新研机构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高端智能装备领域的机构数量位居前三,分别占18%、17.7%、14.5%;累计孵化引进企业7209家,市级机构及其孵化引进企业累计营业收入1540亿元,研发投入超120亿元,申请知识产权17932件,累计授权5972件。

        三、以高新区一区多园为阵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能级跃升。一是推动“2+6+6”创新型产业在高新区集聚,全市15个高新园区在培育创新型产业方面,已形成一园主导、产业链协同和多园竞合等多种布局模式,主导产业占各个园区规模的60%以上。今年上半年,南京高新区“2+6+6”创新型产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6个未来产业整体增速约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4%。二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8万亿元。规上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665.6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1%;规上高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750.17亿元。三是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市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链专班单位,上半年推动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约1089亿元,同比增长3.7%,集聚规上企业908家,其中上市企业1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江北生物医药谷、江宁高新区、南京经开区等3个园区均位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竞争力前30强,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

        四、以一流创新生态为目标,打造催生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环境。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我市抓住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全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叠加机遇,依托重大创新平台,探索建立“放权松绑”的人才科研特区,建立高层次人才和特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组建创新联合体。目前正在加快制定南京市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二是推进科技金融赋能,截至8月底,科创基金合作成立48支子基金,签署基金规模94.71亿元,财政放大倍数达到3.26倍。科创基金母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超580个、投资额超52亿元。科创基金重点支持我市科技型企业发展。“宁科贷”合作银行当年累计为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14401笔,金额达354.47亿元。三是聚力开放合作创新,实施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计划,举办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大会,发布“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及“企业技术需求榜单”,高水平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拓展。累计面向22个创新国家(地区)布局建设一批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支持我市企业在海外布局建设研发机构38家;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我市建设高端研发机构57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考察紫金山实验室和南瑞集团时指出,“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下一步,全市科技系统必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乘势而上、砥砺前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瞄准“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聚焦“有全球影响力”的目标定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力争到2023年底,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3.8%,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确保突破1万家、力争达到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确保达到2.2万家、力争达到2.5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00亿元,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发力,为产业强市建设提供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主持人:谢谢朱超平副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请大家开始举手提问。

        央广网记者王锡斐:我是央广网的记者。《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通过建立“七个一”工作体系,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请为我们介绍一下相关工作推进情况,以及下一步准备如何推进?

        郭玉宁:谢谢你的提问。在市政府6月12日出台的《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先进制造业集群“七个一”工作推进体系。为了切实抓好“七个一”工作机制落实,在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建立产业强市工作组织体系的实施方案》,以及市产业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发的《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中,对“七个一”工作体系的推进目标和具体任务,进一步给予了明确和细化。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全市先进制造业8个产业工作专班,围绕“七个一”工作体系要求,迅速建立起相关工作机制,并按照工作体系全面开展产业集群推进工作。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七个一”工作体系的推进情况:

        第一个方面,“七个一”工作体系包含的内容。即一个产业集群,对应“一个龙头企业及重点企业培育清单,一个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引资对象清单,一个重点投资项目清单,一个专项支持政策包,一支产业投资基金,一个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一个产业人才库”,通过这“七个一”来统筹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打造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第二个方面,“七个一”工作体系目前的推进情况。一是建立了龙头企业及重点企业培育清单,龙头企业近百家,重点企业近三百家。二是建立了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引资对象清单,绘制了产业链条图、区域分布图、重大项目图、重点企业图、产品品牌图。三是建立了重点投资项目清单,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其中2023年计划投资近700亿元。四是从技术攻关、企业培育、平台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梳理形成了产业集群支持政策。五是梳理了全市各类产业投资基金,目前正在进一步优化整合来支持产业的发展。六是依托知名智库、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等资源,组建了8个专家委员会,定期开展重大问题和政策研究讨论。七是建立产业人才库,全面梳理了包括国家重点人才工程、省“双创人才”、紫金山英才等各类人才计划。

        第三个方面,下一步的工作举措。下一步,全市将统筹各产业工作专班,按照市区联动的产业强区工作组织体系和“七个一”工作推进体系,通过“四个强化”,即强化目标统筹,强化要素协同,强化协调推进,强化政策支持,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产业强市工作推进新局面,推动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为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凤凰网江苏记者朱永琪:我是凤凰网江苏的记者。刚才市发改委介绍了南京总部经济发展有关情况,请问这些总部企业如果在南京落户,能够享受到哪些政策扶持措施?

        张晖:好的,那我再详细介绍一下。为了更好服务各类总部企业,去年,南京颁布实施了新一轮《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围绕三个方向开展支持。一是围绕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坚持引培并举,加快集聚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企业总部,服务构建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围绕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大研发类总部招引力度,大力吸引优质企业将研发、创新功能布局我市,全力提升城市创新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南京都市圈建设,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功能优势,积极拓展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空间。未来,南京将形成以总部经济集聚区为核心、总部经济重点园区为依托、既有平台载体为补充的总部经济发展新格局。

        具体来说,符合认定条件的市级总部企业可以享受如下政策:

        一是总部落户奖励——对总部企业按照在宁实收资本的一定比例给予支持,新引进的综合型总部企业可享受最高1亿元落户奖励。二是研发总部奖励——新认定的研发类功能型总部企业,按照当年新增地方经济贡献超过全市平均增幅部分的50%享受研发总部奖励。三是经营贡献奖励——总部企业对南京的经济贡献达到一定标准,可按增量的一半享受最高2000万元奖励扶持。四是提档升级奖励——新认定的总部企业,首次入选各类“500强”榜单,可享受最高3000万元一次性奖励。五是人才激励奖补——给予总部企业人才个人科技贡献奖励和“紫金山英才卡”服务保障,实施落户安居、子女教育、健康医疗、文化旅游等便利化措施。六是办公用房补助——总部企业在南京新购、自建以及租赁自用办公用房,可享受最高500万元补助。对我市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企业,可实行“一事一议”,单独研究制定精准扶持措施。

        此外,总部企业还可以享受建设用地、融资服务、通关便利、优先推荐4个方面的支持性服务举措。谢谢!

        现代快报记者卢河燕:我是现代快报的记者。请问南京在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金融服务科技企业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朱超平:今年6月,《南京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其中提到要完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优化科创金融生态。南京市着力构建全链条赋能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市科技局牵头建设科创金融服务驿站,系统化整合科技金融资源,以实现全市空间范围内科技企业常态化便利化获得优质科技金融服务,促进“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

        在首批挂牌的6家科创金融服务驿站开展“价值发现”“陪伴成长”“助力腾飞”三大行动,让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各个时期都能够便利对接金融资源,接续助力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打造“科技金融双周汇”特色化品牌活动,统筹开展各类科技金融活动,为科技企业发展壮大提供金融支撑。截至2023年8月底,“宁科贷”合作银行累计发放贷款超2000亿元,余额562.98亿元。市级科创基金已合作成立48支子基金、总规模94.71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超580个,投资额超52亿元。全市科创板上市企业达16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0家。

        主持人:谢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按照时间安排,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其他关心的问题可以会后与发布单位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站群导航

    主办单位: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承办单位: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苏ICP备05004952号-7

    网站群总访问量: 主站总访问量:显示网站总访问量 网站标识码:3201000001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