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政协提案
民盟南京市委:
贵单位提出关于推进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已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奋力谱写南京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乡风文明程度高的“三农”发展新篇章,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等次第一名,2021年度列入省级考核的5个涉农区全部进入第一等次,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夯实了“三农”基石。
一是乡村振兴要素保障不断增强。全市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全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组织领导体系,研究制定了《南京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加快推动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向“三农”集聚,全面提升推进乡村振兴政策保障水平。稳步加大财政金融投入力度,今年市区两级乡村振兴投入合计安排超280亿元,开展银行保险业支持乡村振兴试点,“金陵惠农贷”“金陵小额贷”“惠农快贷”等三款政金合作产品累计放贷超110亿元,贷款余额超35亿元,三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超90%。加强农业产业发展用地供给,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按不低于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5%的比例预留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专项用地指标,已累计将150余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需求纳入市级项目库,涉及专项用地指标1200余亩。持续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集聚乡土人才近4000名。每年重点选拔培育100名农业农村“头雁种苗”,培育高素质农民8000人以上。累计选派37个法人、1312名自然人省级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服务农业农村建设。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质效加速提升。高质量打造“米袋子”“菜篮子”,加速推进乡村产业“接二连三”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提升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价值。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全市累计建成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超14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203万亩以上、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今年夏粮总产4.5亿斤,其中小麦总产4.46亿斤,实现单产、总产、面积和效益“四增”,全市地产农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超99%。产业链动发展质效齐增,聚焦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需求,打造“科金兴农服务日”平台,强化产学研、种养加、科金政、农文旅等对接服务,累计打造创意休闲农业景点近1800个,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享誉全国;累计培育家庭农场9301家,农民合作社4037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6家, 全市农业主导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年产值超过300亿元。强化农业科创赋能,充分发挥国家农高区、农创中心科创引领优势,打造集聚近10个院士团队的农业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未来食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加速建设,全市市级以上农业园区实现分级管理,华东地区农业科创高地初具雏形。加快推进种源“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1%。
三是美丽宜居乡村发展更具活力。围绕“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总体布局,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推进村庄环境设施建设、农民生活品质提升,加快打造具有金陵特色村韵的都市田园乡村。加强乡村规划管理,统筹考虑村庄主导产业、人居环境、生态保护和发展,系统加强乡村发展规划引导,因地制宜、按需编制实施“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全市启动村庄规划编制的行政村占比近40%。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实现垃圾分类自然村全覆盖、农村旱厕基本全部拆除、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的基础上,聚焦农村污水处理、环境长效管护、公共空间治理、卫生习惯养成等重点,接续推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市自然村污水设施覆盖率超过90%、接户率超过85%。持续扮靓全域美丽乡村,统筹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特色田园乡村和民宿村建设,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1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1800余个、美丽庭院示范户5700余个。同时抓实抓细长江十年禁渔,长效修复沿江乡村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南京广袤郊野“绿意盎然”的魅力与活力。
四是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有序引导农村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加速推动乡村沉睡资源成为农民致富和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全市“轨道交通达郊区、干线公路连镇街、区域供水全覆盖、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地区5G网络覆盖率达90%。全市域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涉农板块实现三级医院全覆盖,农村“家门口”养老设施布局不断完善,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初具规模。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稳步探索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超过180万亩,流转率超过70%;完成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总量34.9万宗,登记率达96.3%。所有涉农村(社区)全面建立“村社分账”管理制度,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有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示范,加快溧水、高淳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取得突破,目前已累计成功出让11宗。有序推进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试点,累计盘活利用闲置农房1523宗。
五是农村居民生活福祉稳步提高。在全面实现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9000元的3.94万户、7.73万人低收入农户和年稳定收入低于100万元的200个经济薄弱村高质量脱贫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701元,增幅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全面推进富民强镇帮促行动,每年安排1.6亿元扶持资金,聚焦欠发达地区和重点帮促镇村,加快特色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分层分类开展救助帮扶,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低保标准分别统一为530元/月和1030元/月。加快提升农民从业层次,探索建立“工疗惠农”新机制,重点扶持发展农民自办、自营、自管民宿,有效化解客源“潮汐现象”,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积极开展“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创新“宁姐月嫂”、农村电工等职业培训,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超93%。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通过资源发包、物业租赁、绿色经济、服务经济、融合经济、“飞地”经济等多种途径,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更多参与经济大循环。2021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7亿元,成员福利和分红总额近9亿元,人均超300元。
今年来,围绕新发展阶段“三农”领域新目标、新要求,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8个方面、38项工作部署,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市相关部门研究细化了32项、96条的《全市学习贯彻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重点措施项目化清单》,聚焦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农村改革、城乡融合和要素保障等重点任务,不断加大工作协同推进力度,确保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早落实、早推进、早见效。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市最新要求,充分借鉴委员专家科学建议,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的省会担当,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事业向纵深发展,统筹抓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与“三农”高质量发展,更富成效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聚焦基本农田等重点领域,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契合南京实际需求的“吨粮田”,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9.6 亿斤以上。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加大粮食、蔬菜、特色水产等优良品种开发、引进和推广利用,扩大市场接受度好、亩均效益高的品种种养规模和先进种养技术、农机装备推广应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丰富多元的地产农产品。
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依托国家农高区、国家农创中心等科创载体,深化推动种源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迭代转化。高标准推进浦口、溧水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和乡村“数字经济”。创新农业科技成果在南京首试首用的体制机制,发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推动优质农机装备和农技、农艺服务进村入户,新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50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0家。
三是加快农业产业链动发展。突出项目招商、主体培育、要素集聚、业态融合等关键环节,推进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精品蟹虾等主导产业全链升级。统合精深加工、短链鲜食、农旅休闲、文化创意等要素资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发展,丰富多样化、功能性特色产品供给,引导城市人群“下乡进村”消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能级。力争全市累计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0家,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总产值增长10%左右。
四是持续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补齐农村环境整治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弱项,构建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涵养、宜居康养功能,高品质建设“村村是景点、户户有小品”的全域美丽乡村,打造一批高颜值、高品质、高人气、独具南京特色的都市田园乡村。全年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建设美丽乡村宜居村475个,打造水美乡村10个、绿美村庄40个。
五是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以农业农村“头雁种苗”、高素质农民、青年大学生、农技推广人员等为重点,培优培强农民增收致富“带头人”队伍,示范带动更多农户创业增收。依托“工疗惠农”、宁姐月嫂等市级特色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不断提供农民从业水平。力争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六是深化农村改革集成赋能。健全完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制,积极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加快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力争全市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55%。把握农村“三块地”权能改革关键,探索推进相关改革成果系统集成应用,构建具有南京特色的改革红利共建共享体制机制,不断推动沉睡的乡村闲置资产资源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最后,再次感谢贵单位对全市“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恳请继续关爱“三农”、关注乡村振兴,为我市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指导和政策建议。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