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0440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属地高校研发项目南京本地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22-07-25 00:00 来源: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徐珺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属地高校研发项目南京本地产业化的几点建议的建议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并与协办单位共同会商,现答复如下:

    建议立足我市实际,紧扣我市重点工作,对我市与在宁高校院所下一步合作方面提出宝贵意见建议。您提到的摸清底数、摸清需求、对症下药、争取支持等4条意见建议,高屋建瓴、立意深刻、见微知著,对我们下一步工作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一、当前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推进与在宁高校院所开展校地合作,推进成果本地化转移转化。创新体制机制,在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之间建立“中间链接地带”,鼓励科技人员依托高校院所优势科研平台,人才团队持大股组建市场化、企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致力于打通“科-技-产”双回路,促进科研成果市场转化与产业化推进的深度融合。目前,全市共有401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其中与在宁高校共建有140家,占比34.9%且最高。依托在宁高校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与我市主导产业结合紧密,在服务产业发展、孵化科技型企业、集聚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获得2020年度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绩效奖补的80家机构中,有40家依托在宁高校建设。此外,2021年我市重点培育的40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中有23家是依托在宁高校建设,占比57.5%。例如,依托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的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12月注册成立,2019年成为科技部认定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的共建单位,2020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21年获批建设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年被认定为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萃药康于2022年4月25日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我市第8家科创板上市企业、首家上市的新型研发机构。

    (二)全面支持在宁高校院所参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峰。一是依托在宁高校院所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依托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依托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共同建设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瞄准种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争取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紫金山实验室与在电子信息、网络通信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机制。近年来,紫金山实验室完成了世界上首个6G光子太赫兹100Gbps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创造出目前世界上太赫兹无线通信的最高实时传输记录,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先优势;发布了国内首个泛边界异构大规模多云交换平台,实现与多家公有云平台的互联互通;创建国际上首个面向全球常态化开放的网络内生安全试验场NEST,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二是依托在宁高校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面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南京大学李爱民院士团队,集聚国内外生态环境科技优势资源,建设水生态安全与健康技术创新中心,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介”深度融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面向集成电路关键核心领域,依托东南大学时龙兴教授团队,集聚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资源,建设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养、行业大赛等。三是依托在宁高校建设城市硅巷和大学创新港,通过高校学科优势和园区产业对接,促进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聚,目前已经建成玄武硅巷、秦淮硅巷、鼓楼硅巷共计143万平方米和南航国际创新港、长三角智能制造创新港(南京理工大学)。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快推进高水平新研机构建设,强化链接孵化能力。继续推进在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统筹布局,重点支持源头创新、企业培育、服务体系构建。一方面推动新型研发机构质效提升,畅通“科—技—产”双向链接。鼓励新型研发机构与在宁高校、产业链骨干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关键技术创新、技术供给和产业应用。另一方面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二是持续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探索融通创新机制。将高校学科优势与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相结合,在宁设立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鼓励在宁高校积极参与紫金山实验室、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现代综合交通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融通创新机制,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持续推进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技术与服务结合、科技与产业融合。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南京属地高校研发项目本地产业化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