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2020年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市人大代表建议

    对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建议第0177号建议的答复
    (科技、经济等部门应抓好市委、市政府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政策的细化和落实工作)
    发布时间:2020-07-13 16:59 来源:市科技局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沈群代表:

    关于《科技、经济等部门应抓好市委、市政府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政策的细化和落实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南京市2018-2020连续三年发布市委一号文件,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作为引导型政策工具,较好地发挥了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的催化剂作用,支撑了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助推城市创新创业生态优化,推动南京从单方面科技创新向全面创新、从本土创新向国际开放创新转变,让创新内化为南京的城市气质,使“创新名城”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舆论场上获得良好反响。

    一、2018年及2019年市委一号文创新政策实施成效

    两年一号文及配套细则实施以来,创新名城建设成效显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18年3 .25%的基础上,预计增长0.03个百分点;累计集聚148名科技顶尖专家、344名创新型企业家,引进2862名高层次创业人才,有8名诺贝尔奖及图灵奖得主、115名中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562家,总量较上年增长50.1%,累计总数达4680家;累计签约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278个,其中,市级备案210家、较上年增长94.45%,累计孵化引进企业3900多家;南京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较上年提升5个位次,居全国第15位。在科技部发布的《2019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中,2019年南京在全国创新城市中的排名第4位,仅次于北京、深圳和上海。

    二、2020年创新政策的具体细化和宣贯

    (一)推进创新政策整合分解细化。2020年初,南京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若干政策措施》,为将三年3个一号文件落到实处,增强政策操作的便利性、有效性、规范性,提升政策受益方的获得感,市有关部门对三年3个一号文件及其细则进行了认真分析梳理,整合政策条款、再造操作流程、优化细则结构,对于新出台和有重大调整的政策,重新制定实施细则,对于局部作了调整升级的政策,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34个实施细则(市科技局制定、修订了16个细则),并按照企业、人才、新型研发机构、金融机构、载体和平台等六大政策受益方,对相关实施细则做了归并,便于不同主体了解和享受政策。

    (二)做好创新政策的宣传解读。为加快推进三年3个一号文件相关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宣贯落实,充分发挥创新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市委创新委办公室专门印发《关于开展创新名城送政策“百千万”宣传服务工程的通知》。由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财政局、金融监管局、公安局、房产局、市场监管局、税务局等单位负责文件及细则起草的人员组成五个宣讲团。目前,五个宣讲团均按照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了宣传培训实施方案(行动计划),政策宣讲工作已全面展开,宣讲团队深入园区、企业、硅巷、楼宇,广泛深入宣讲解读,真正让文件内容家喻户晓、政策措施深入人心。

    三、科技部门创新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具体举措

    (一)推动高企培育量质并举发展。夯实高企培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专业孵化器的“育苗”作用,以高企为重点,深化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高企申报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引导高企“新军”加快升级为高成长性企业;试点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在产业地标等相关领域重点实施若干科技重大专项,力争突破部分“卡脖子”技术。

    (二)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质量。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体系,构建“技术+管理+资本”运作机制,重点以孵化产出为主要结果导向,优化新研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鼓励新研机构引进职业经理人;做好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工作,加强新研机构金融、企业培育、平台建设等服务,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强化科技成果与服务供给,提升应用研发与创新服务能力;助推产业地标打造,围绕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实施产业前瞻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产业自主可控能力。

    (三)强化高新园区发展能级提升。推进高新园区管理机制改革,推进高新园区构建决策层、管理服务层、运营层三级管理架构,实行企业化、市场化管理;促进高新园区争先进位,继续开展高新园区季度监测和年度综合考评,推动高新园区对标找差、争先进位;强化创新产业集群培育能力,加速打造高新园区产业创新集群。继续打造“伙伴园区”、“城市硅巷”。

    (四)加快重大科创载体建设。持续加强科技重大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科研特区;大力推进科技重大平台建设,推动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和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主导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与基础软件等领域短板,组织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攻关。

    (五)持续打造创新资源强磁场。用好创新周“朋友圈”,支持国内外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等在宁落户或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投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提升国际化水平,高标准推动自贸区南京片区建设创新先导区,布局建设国际合作示范园区;拓展引才引智网络,持续开展“生根”出访,拓宽引才渠道,构建全球网络。推动实施海外人才服务“五个一”工程。

    (六)推动科技与金融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创新合作银行机制,拓展“宁科贷”产品,针对科技企业类型和发展阶段,开发专属产品,开展专营专业服务;高效运作市级科技创新基金,成立市级科技创新基金(子基金)投资联盟,强化发挥基金投资功能;完善科技金融特色服务体系,精准搭建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南京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6月18日